帝王金口一开,朝堂瞬时寂然,先前喧嚣反衬出此刻的庄严肃穆。
吏部尚书赵志刚挺身而出,朗声建议。
“陛下,事不宜迟,应速发援军,选一智勇双全之将,驰援嘉峪关,并于北疆布防,以防女真铁骑长驱直入,威胁京畿,届时悔之晚矣!”
言罢,众人皆知,其弟赵志勋正困于嘉峪关,故其心急如焚。
“卿言甚是,然需发多少兵马,又由谁领兵挂帅?”
泰宁帝询问之下,朝堂一片寂静,众人相顾无言。多数人心中暗忖:二十万雄师尚且惨败,十四万忠骨已埋黄土,北疆、幽州的悍将均未能幸免,更勿论出自世代武门的上官羽亦遭此劫。
此时谁人敢挑此重担,女真凶悍无比,无人愿涉险境。
泰宁帝坐于龙椅,苦笑连连,叹曰:“养兵千日,用在一时,国难当头,却无一猛士能率师出征,何其悲哀!”
事实上,伫立下方的上官霸内心波澜起伏,欲言又止,奈何爱子铩羽而归,他颜面尽失,再无颜面提及兵权之事。
泰宁帝悄然斜睨了一旁首位站立的文臣领袖轩辕鸿儒,仿佛其感受到了帝王隐晦的目光,轩辕鸿儒缓然启唇.
“老臣拙见,若论及将领之英勇,谁能及得上北疆与幽州边疆上的猛将?朝廷只需征调大军,遣一权重文臣坐镇幽州,至于战事,则放手让前线诸将共商对策。”
“此等重任,何人堪当?”
泰宁帝再次追问。
轩辕鸿儒微微侧身,眼光轻轻掠过身边的轩辕成化,后者仿佛心领神会,毅然离队而出,朗声宣告。
“微臣轩辕成化,身为兵部统领,守护疆土,抵御外侮,本为职责所在。多年承蒙皇恩浩荡,感激不尽。值此国家危难之时,臣自当奋不顾身,恳请圣上恩准,亲赴前线。”
轩辕成化久居庙堂之高,未有任何预兆之下,仅凭父辈一眼示意,便精准揣摩其意,并即兴一番慷慨陈词,其应变之才令人钦佩不已。
朝臣间私语渐起,依附轩辕家族者更甚,大声随声附和,颂扬轩辕大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,堪称国之柱石。
而楚党对此事淡然视之,赵家此次意外获得安北副将军之位已属惊喜,其余人选他们并不关心。
相比之下,齐党的面色颇为难看,历来兵权紧握于手,现下却碍于上官家主一败涂地,加之安国公常家老太爷早已退隐林下,不问世事,两子亦远戍边疆,防备南越,无力干预。
如此一来,身为兵部尚书的轩辕成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主持大局的最佳人选。
泰宁帝望着气宇轩昂的轩辕成化,心中冷笑,权谋斗争不绝,但仍言道:“如此,便由尚书大人亲率大军前往,令兵部即刻筹措具体可行的调兵计划,速速出征!”
“遵命!”
轩辕成化俯首领命,嘴角勾勒出一抹得意的笑容。
京城,轩辕府邸内。
轩辕成化满含敬仰地对父亲道:“父亲,您真是洞若观火,上官羽果然一败涂地。我们未动分毫,赵志勋便已先下手为强,呵,上官家今日颜面扫地。”
“好了,好了。”
轩辕鸿儒摆手打断儿子的笑声。
“眼下最需忧虑的是你是否能御敌于外,莫到时你也落得狼狈不堪,此时笑人,非明智之举。我可不愿成为他人讽喻的对象!哼!”
面对父亲的教诲,轩辕成化态度立时收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