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 燕使遭训斥,陈国遇大涝(1 / 2)

公孙朴道:“天子,若将上策与下策一同实施,则燕国流民便可活命也。”

姬宫湦坦言:“接纳流民,亦需粮食。燕国仅能抉择一策,若是贪多,那便是一策皆无。”

“天子,万万不可啊!”

“大周府库未得燕国一粒粮食,燕使却妄图借天灾敛财,何其无耻乎?”

公孙朴连忙辩解:“启禀天子,燕臣绝无敛财之心!”

姬宫湦道:“若非尔等同为姬姓,孤王早将尔等驱逐出王城。而今孤王已倾尽全力,尔等却索取无度,岂是人乎?”

公孙朴当即道:“燕臣蒙昧,还望天子宽恕。”

姬宫湦不耐烦地挥挥手。

“尔如鼃黾般聒噪,似蛇鼠般贪婪。孤王视尔之嘴脸,便心生厌烦。”

公孙朴高喊:“燕臣有罪,燕国流民无罪也!”

姬宫湦冷哼道:“孤王会知会卫侯,燕国流民若想活命,便自行前往卫国,大周自会接纳。若再挑三拣四,那便自生自灭罢!”

公孙朴不敢再开口。

斧钺甲士很快走进大殿,将公孙朴请了出去。

内史伯朙突然道:“八年六月,燕涝。王欲救之,其却贪谗,遂训斥,纳流民。”

姬宫湦顿感莫名其妙。

“内史何意?”

内史伯朙道:“偶感而发!”

姬宫湦不禁莞尔:“发往卫国之王命诏书,便有内史撰写。”

“大致为何事?”

“命卫侯和广纳流民,送至大河沿岸,便可冲抵岁贡,每人仍按五万铢钱折算。”

内史伯朙尚未开口,太博祭公墩便抢先劝谏。

“大王此举,属实不妥。”

姬宫湦问:“如何不妥?”

太博祭公墩道:“卫国岁贡折合五千万铢钱,其只需转送一千流民,便可冲抵岁贡。若转送数万流民,则数十载无需岁贡也。”

姬宫湦笑道:“孤王便是让卫侯心生此意。”

“这又是为何?”

“而今大周疆域广阔,却缺乏人口耕种,是以常有缺粮之困。以卫国往后之岁贡,换取现今数万流民,实属无本万利。”

“卫国往后无需再缴纳岁贡,如何能对其彰显王室威严?”

“王师九军,便是威严!”

太博祭公墩忧心道:“若时长日久,卫国必然会滋生不臣之心也。”

姬宫湦大笑:“卫国早有不臣之心,而今朝贡孤王,亦不过是互利之举。”

“即是互利,当绵长为善。”

“卫国之国祚,能否延绵数十载,亦未可知也。”

太博祭公墩恍然大悟。

在姬宫湦计划之中,卫国早已注定要灭亡。

无论其提前缴纳多少岁贡,均可视为大周府库额外所得。

不仅只卫国,其余诸侯国均以此为前提。

无论钱财、人口与粮食物资,皆是能取则取,能多取便尽量多取。

……

次日清晨,天色阴沉。

天子使臣刚离开王城,便有长羽甲士飞奔入宫急报。

五日前,淮上遭遇暴雨。

淮阳郡整体地势较高,因此只是遭遇小涝。

而且粮食早已收割大半,当地新国人亦提前防范,是以损失十分有限。